文物修復新時代 從高雄啟航 正修科大文物修護中心主任 李益成專訪
文/ 薛兆基
文物修復新時代 從高雄啟航
文章發布 2025-04-29

正修科技大學文物修護中心主任 李益成專訪
近年來,隨著文化資產保存意識的提升,文物修復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。如何有效推廣修復技術與保存知識,並將其融入大眾生活,是當前
文化政策的重要課題。
「你覺得,如果高雄市來爭取第一間文物修復博物館,你認為會是OK的嗎?」我們直指核心,挑戰20年磨一劍的李主任。
正修文物修護研究中心主任李益成表示,「我覺得是非常好的!我時常在想,臺灣應該有一個文物修復的博物館,不是說為了正修科技大學,而
且是為了整個臺灣;如果說在高雄市有這樣子的博物館,代表說有東西要修,或需鑑定也好,有什麼問題都可以透過專業去了解。」他接著說,
「文物修復博物館應該是站在一個亞洲最高的角度來看,不是只在臺灣發聲,要做到整個亞太地區發光發亮。在全世界,敢取名為文物或是藝術
修護博物館的真的沒有。臺灣這間博物館不是在做收藏,是在做修復、保存的推廣,這會是世界的唯一。」
李益成說,文物修復博物館的設立,並不需要過於龐大的空間規模。相較於傳統博物館需要大量展品與場地,修復博物館更重於技術展示與知識
傳遞。利用現有的閒置空間,便可有效規劃修復工作坊、公開修復示範區、互動教學區等功能區域。此外,透過與學校、各單位的合作,每年輪
流承辦展覽與推廣活動,不僅能活化空間資源,亦可擴大參與層面,讓修復知識深入校園與社區。這種靈活的運作方式,有助於降低設立與維運
成本,提升社會參與度。
我們試著以高雄市為例,高雄市有正修專業修復單位,確實具備發展文物修復博物館的良好基礎;若能爭取設立文物修復博物館,將有助於鞏固
其在臺灣文化資產領域的地位,成為南臺灣乃至全國文物修復的重鎮。此舉不僅能吸引國內外專業人士與學者前來交流,也有助於提升城市文化
品牌,帶動相關產業發展。
李益成語重心長的說明:「文物修復博物館的核心價值,在於推廣修復技術與保存知識;而且,修復師的培養是一項長期且嚴謹的過程,通常需
時長達十二年。」修復師不僅需具備敏銳的色彩感知與細膩的個性,還需經歷助理、修護師、副修護師等階段,逐步累積專業經驗。這一過程與
醫師的養成頗為相似,皆強調專業訓練與臨床實踐的結合。正修等單位長期投入修復師的培訓,為臺灣修復領域奠定堅實基礎,也唯有透過博物
館這樣單位的設立,這些寶貴經驗得以系統化傳承,吸引更多年輕人才投身其中。
李益成說,臺灣的修復技術已經逐步輸出至馬來西亞等地。以印尼為例,當地博物館長期缺乏修復中心,臺灣專家積極協助設立相關設施,提升
當地文物保存能力。臺灣在此領域不僅積極參與國際合作,也努力將本土經驗轉化為區域資源,提升整體修復水準。
臺灣文化資產修復的最終目標,是成為亞洲最大的文化重鎮。要實現這一目標,除了專業技術的精進外,更需大量資源的投入,這些資源包括人
力、經費、場地與技術設備等,需仰賴學校、政府及社會各界共同支持。透過政策引導與資源整合,臺灣有望在國際文化資產修復領域占有一席
之地。
高雄市有希望能成為全國文化資產的領導者,並提出建立國家級修復中心的構想;這一構想若能實現,將大幅提升臺灣在國際修復領域的能見度
!然而,資源與人力的短缺仍是主要挑戰。面對這些困難,除政府持續投入,亦需社會各界積極參與,包括企業贊助、學術研究、志工協力等,
才能共同營造良好的修復生態。

完整文章內容
